MCPLive > 杂志文章 > 德普特工程师谈触摸屏技术与发展(下)

德普特工程师谈触摸屏技术与发展(下)

2013-02-17王阔《微型计算机》2013年2月上

我们在上期为大家介绍了触摸屏的整体概念,包括触摸屏的特性和各种分类。虽然面很广,但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不够深入。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为各位详细介绍两类触摸屏:电阻式触摸屏和电容式触摸屏。它们是目前各种IT设备上常见的触摸屏,尤其是电容式触摸屏更是在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触摸屏首选。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种就在你身边甚至手上的触摸屏,到底有哪些玄机?

电阻式触摸屏

我们已经知道,电阻式触摸屏(以下简称电阻屏)主要通过压力感应进行工作,按压电阻屏的时候,其内部的两层导电层就有了接触,电阻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信号。控制器侦测到这个信号后,其中一面导电层接通У轴方向的5Ⅴ均匀电压场,另一导电层将接触点的电压引至控制卡进行A/D转换,得到电压值后与5Ⅴ相比即可得触摸点的у轴坐标,同理得出Χ轴的坐标,这就是电阻屏定位操作的原理。

电阻屏结构和工作原理

具体来说,电阻屏的多层结构中核心的是两层导电涂层,它们的涂层材料分别是:

1.ITO,氧化铟,弱导电体,多用于内层导电层。其特性是当厚度降到1800个埃(1埃=10-10米,常见的纳米单位的1/10)以下时会突然变得透明,透光率为80%,再薄下去透光率反而下降,到300埃厚度时又上升到80%。ITO是所有电阻技术触摸屏及电容技术触摸屏都用到的主要材料,实际上电阻和电容技术触摸屏的工作面就是ITO涂层。

2.镍金,多用于五线电阻屏的外层导电层。外导电层由于频繁触摸,使用延展性好的镍金材料,目的是为了延长使用寿命,但是成本较为昂贵。镍金导电层虽然延展性好,但是只能作透明导体,不适合作为电阻触摸屏的工作面,因为它导电性太好,不宜作精密电阻测量,而且金属不易做到厚度非常均匀,只能作为探层。

电阻屏分类

除了PDA之类的手持设备,早期采用传统形态的平板电脑也会采用电阻技术。

除了PDA之类的手持设备,早期采用传统形态的平板电脑也会采用电阻技术。
除了PDA之类的手持设备,早期采用传统形态的平板电脑也会采用电阻技术。

根据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区别,目前常见的电阻屏分为两类:

1.四线电阻屏

采用多层聚酯结构,也称做塑料-塑料-玻璃(有机玻璃)结构。底层(靠近显示屏)是普通玻璃,表面是两层ITO导电层(ITO Film,多采用塑料材质),上层用以读取y轴电压值,下层用以读取x轴电压值,并有四条电路引线,因此被称为四线电阻屏。由于四线电阻屏采用由玻璃或塑料组成的分层结构,因此所产生的附加层会导致光清晰度降低。另外,四线电阻屏必须通过两层来对x轴和y轴进行测量,而长期使用后导电层分层和型变问题难以避免,从而造成操作精度下降。

2.五线电阻屏

结构相对简单,采用聚酯薄膜(ITO Film)覆盖在ITO玻璃(底层基板)上的玻璃基板结构,称做塑料-玻璃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更好的光学特征、更不容易分层和更好的透光率,稳定可靠。五线电阻屏利用底层基板进行x和y轴测量,聚酯薄膜外层的作用是仅仅作为一个测量电压的探针。由于底层基板需四条引线,外层一条引线,因此被称为五线电阻屏。它可以通过精密的电阻网络来校正内层ITO的线性问题:由于导电镀膜有可能厚薄不均匀而造成电压不均匀分布。这就意味着触摸屏能够保持连续工作,而且可以精确、持久、稳定可靠地测量和无漂移地工作。

五线电阻屏是目前比较常见和优秀的电阻屏。
五线电阻屏是目前比较常见和优秀的电阻屏。

电容式触摸屏

与依靠压力感应的电阻屏不同,电容式触摸屏(以下简称电容屏)的工作原理是借助电流感应。电容屏采用了多层复合结构,四边均镀上狭长的电极,并将电荷存储在一根根比头发还要细的微型静电网中。当用户触摸电容屏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手指和工作面形成一个耦合电容,因为工作面上接有高频信号,于是手指吸收走一个很小的电流,这个电流分别从屏的四个角上的电极中流出,且理论上流经四个电极的电流与手指头到四角的距离成比例,控制器通过对四个电流比例的精密计算,得出位置。电容屏利用感应人体微弱电流的方式来达到触控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当你带上手套触摸屏幕时,设备没有反应的原因。

电容屏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容屏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容屏的分类

按照设计原理的不同,电容屏可以分为表面电容式(SCT,Surface Capacitive Touch)和投射电容式(PCT,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两大类。SCT表面电容式的面板是一片涂布均匀的ITO层,面板的四个角落各有一条引线与控制器相连接。为了能够侦测触碰点的确切位置,控制器必须先在SCT面板上建立一个均匀的电场,这部分工作是由IC内部的驱动电路对面板进行充电来达到。当手指触及屏时,会引发微量电流活动;此时IC内的感测电路会分别解析四条引线上的电流量,并依照固定公式将触碰点的X、Y坐标推算出来。

苹果iPhone的出现,让支持多点触摸功能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迅速成为市场主流。
苹果iPhone的出现,让支持多点触摸功能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迅速成为市场主流。

PCT投射电容式则是建构在矩阵的概念之上。它主要依靠两层ITO膜(驱动ITO层、感应ITO层)来实现功能, 驱动ITO层与感应ITO层可以蚀刻在同一块基材的两面,也可以分别蚀刻在两块基材上。它的ITO涂层是经过蚀刻而产生特定图案的,目的在于增强识别的精确度。通过这些图案在X轴与Y轴方向分别复制数次(次数多寡根据屏尺寸而定),终形成一个类似棋盘的PCT矩阵。当手指接近或接触到屏时,会在屏上增加一个电容量。对PCT面板的电路而言,电容量的出现意味着电流振荡的周期变长而频率降低。通过计算手指触碰前后振荡周期与频率的改变,控制器因而可辨别出触碰的位置,甚至还能分辨手指与屏的间隔(即提供Z轴信息)。

四线/五线电阻屏规格对比表
四线电阻屏 五线电阻屏
厚度 1mm~5mm 1mm~5mm
响应时间 小于8ms 小于10ms
分辨率 4096×4096 4096×4096
耐用性 多触摸约300万次 多触摸约3500万次
防刮伤 局部刮伤后,无法使用 局部刮伤后,屏幕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表面硬度 3H 特殊的防刮层,表面硬度可以达到4H
生产成本 工艺比较容易,成本低 工艺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常见尺寸 10.4英寸以下 10.4英寸以上

 

对普通用户来说,表面电容式和投射电容式的大区别在于后者能实现多点触摸(Multi-touch),而前者只能只能完成单点触摸(Single-touch)。所以,在多点触摸应用大行其道的现在,投射电容式电容屏成为了绝对的主流。

投射电容屏分类

投射电容屏又分为自电容屏和互电容屏两种类型。在玻璃表面用ITO原料制作成横向与纵向电极阵列,这些横向和纵向的电极分别与地构成电容,这个电容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电容(自身有储存电荷的能力),也就是电极对地的电容。当手指触摸到电容屏时,手指的电容将会叠加到屏体电容上,使屏体电容量增加。

在触摸操作时,自电容屏依次分别检测横向与纵向电极阵列,根据触摸前后电容的变化,分别确定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然后组合成平面的触摸坐标。如果是单点触摸,则在X轴和Y轴方向的投影都是唯一的,组合出的坐标也是唯一的;如果在触摸屏上有两点触摸并且这两点不在同一X方向或者同一Y方向,则在X和Y方向分别有两个投影,终将组合出4个坐标。显然,只有两个坐标是真实的,另外两个就是俗称的“鬼点”。因此,自电容屏无法实现真正的多点触摸。

互电容屏也是在玻璃表面用ITO制作横向电极与纵向电极,它与自电容屏的区别在于,两组电极交叉的地方将会形成电容,也即这两组电极分别构成了电容的两极。当手指触摸到电容屏时,影响了触摸点附近两个电极之间的耦合,从而改变了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量。检测互电容大小时,横向的电极依次发出激励信号,纵向的所有电极同时接收信号,这样可以得到所有横向和纵向电极交汇点的电容值大小,即整个触摸屏的二维平面的电容大小。根据触摸屏二维电容变化量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一个触摸点的坐标。因此,屏上即使有多个触摸点,也能计算出每个触摸点的真实坐标。

电容屏结构

虽然不同结构类型的电容屏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和设计,但总的来说,所有的电容屏都必须有两个结构层:Cover层和Sensor层。Cover层在电容屏表面起保护作用,Sensor层则是触摸功能部件,二者都可以采用玻璃或者PET薄膜材质。根据Cover层和Sensor层采用材质的不同,电容屏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PG:Cover和Sensor层分别采用PET薄膜和玻璃材质,通过光学级透明胶将二者粘合起来。由于PET材质强度不高的缘故,PG电容屏的表面硬度只能达到2H~3H,而且在耐腐蚀、透光率和手感方面有所不足。不过,它的成本较低,而且厚度可以控制在1.3mm~1.5mm,相对较薄。

GM:结构与PG相反,Cover和Sensor层分别采用玻璃和PET薄膜,同样具备厚度薄和成本低的优势,而且玻璃表面更耐磨。不过它只能以单点操作为主(可虚拟两点手势,但准确度差),而且手写较差。

GG:厚度一般为1.8mm~2mm,Cover和Sensor层都采用玻璃材质,硬度高,准确度高,透光性好,手写效果好,支持真实多点触摸操作。但它的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受撞击后的底面Glass Sensor容易破坏。

除了以上三种结构电容屏之外,目前又兴起了另外两种更薄更先进的电容屏:

In-cell:采用显示屏内嵌式设计,即将触摸屏模组直接整合在显示面板之内,使得显示面板本身就具备触控功能,不需另外进行与触控面板的贴合与组装。In-cell电容屏利用TFT彩色滤光片作为触摸屏的感应ITO层,在彩色滤光片玻璃的另一面蚀刻驱动ITO层。由于将触摸屏功能整合在显示模组内,减少了ITO导电玻璃的层数,因此In-cell电容屏的整体厚度低于传统的触摸屏+显示屏模式,具备超薄机身的苹果iPhone 5就采用了这样的技术。不过由于技术新颖,使得面板制程在整合上也存在很高的门槛及挑战,相关技术通常都是由液晶面板厂把持,而且现阶段良率和成本方面,都还无法满足消费市场的要求。

In-cell电容屏结构
In-cell电容屏结构

OGS:One Glass Solution的缩写,即在一块玻璃上集成Cover和Sensor两种功能,同时起到保护玻璃和触摸传感器的双重作用。相对目前主流电容屏来说,OGS电容屏结构简单,轻、薄、透光性好,而且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良率。目前OGS面临感应线路的制程选择、兼做表面玻璃时该有的强度维持与质量稳定性、控制芯片的调校等问题,但综合来看,OGS仍然是目前具性价比的超薄触摸屏解决方案。

OGS电容屏结构
OGS电容屏结构

写在后:

种种迹象已经充分证明,触摸操作正在成为重要的人机交流方式,即使是PC电脑这样已经具备足够成熟操作方式的产品,也没法回避正汹涌而至的触控大潮——不论是软件端,还是硬件端,触摸操作都成为了厂商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很明显,触摸操作会越来越密切地与大家的生活相联系,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各样的公共查询设备都会集成触摸操作功能,而这也确实会为我们带来真正的便捷。

分享到:

用户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