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的使用中,除了以上两种看起来一样,容易被混淆的接口外,其实还有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却可以兼容的特殊存在。常见,也迷惑人的当属USB 2.0和USB 3.0接口了。标准的方形接口没有问题,大家看外形就知道能相互兼容。但非常多的用户都不知道micro USB 3.0和micro USB 2.0接口是可以兼容的。
实际上USB接口的每一次升级都尽可能地考虑了兼容性,但从2.0标准转向3.0时出现了意外。由于2.0的micro接口太小,而3.0标准需要的线缆数量大增,必须扩展接口体积,这终导致了两者外观明显不同。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micro相比起mSATA和mini PCI-E,Thunderbolt(雷电)与mini Display Port(mini DP)算是比较新的接口,特别是雷电接口,2011年才发布第一个版本。不过它们也与mSATA、mini PCI-E的情况类似,现在的商用版本,雷电与mini DP接口在物理结构上完全一样。mSATA和mini PCI-E还能通过设备安装孔位来进行简单区分,但雷电与mini DP USB 3.0接口的外观虽宽,但并不是连续的。这其实是特意而为,其左侧俨然就是micro USB 2.0的形状,USB 3.0需要的多余线缆都被设计在了右侧。所以,micro USB3.0接口设备是完全可以使用m icro USB2.0线缆的,当然速度也会下降到2.0标准。反过来,micro USB 3.0线缆则显然不能用与micro USB 2.0接口设备。
以上说的都是是些用途有明显不同,且规范各异的接口。实际上还有些名称用途完全一样,但由于版本差异导致用途不同的接口。它们当中不乏我们熟悉的面孔,DVI、HDMI……不仔细了解它们的规范,在使用中也可能导致3D功能不能正常开启、音频不能正常播放等问题。你可能以为是设备故障,搞不好只是当前数据线的版本不对。
DVI也分为几种规格,其中DVI-A采用的其实是VGA接口标准,只能传输模拟信号。主流的还是DVI-D和DVI-I两种,而这两种中,又各自还有“双通道”和“单通道”的划分(如右图)。多见的是单通道版,只有18根主针脚,而双通道版本则有24根主针脚。单通道的速率只约为双通道的一半,为165MHz。实际使用上,单通道DVI支持的大分辨率和双通道的完全一样,但刷新率却只有双通道的一半左右。这对普通用户可能没有太大影响,但需要搭配3D显示器的用户则必须选择双通道DVI线材,否则会因频率不足达不到高刷新率下的信号带宽要求,导致3D效果开启失败。
DVI还好,还能通过针脚多少来明显的辨别,而各版本的HDMI接口则很难从外形上加以区分,但偏偏规格差异又非常巨大,没买对设备或线材可能导致应用不能顺利进行。在此也特别提醒大家,购入前一定先通过经销商或者产品说明书加以确认产品规格。
雷电可以通过菊花链方式连接多六个周边设备,可通过雷电线缆供应10W的电力给这些设备。当然,菊花链要求你的链中设备至少有2个雷电接口(始末两端不算)。
mini DP不具备菊花链功能,不能兼顾影音信号外的数据,所以不能使用在雷电菊花链的中间,用在末端只接受影音信号没什么问题。
另外注意,要将从mini DP(或DP)接口出来的显示信号转换为HDMI、DVI、D-SUB信号是可以的,但HDMI、DVI、D-SUB接口输出的信号却不能直接转化为mini DP。简单的表达为以上图示。
另外注意,要将从mini DP(或DP)接口出来的显示信号转换为HDMI、DVI、D-SUB信号是可以的,但HDMI、DVI、D-SUB接口输出的信号却不能直接转化为mini DP。简单的表达为以上图示。
micro USB 3.0和micro USB 2.0因为外观差距较大,忽悠了不少人,多数人都认为两者互不兼容。
micro USB 3.0和micro USB 2.0因为外观差距较大,忽悠了不少人,多数人都认为两者互不兼容。
以上就是当前比较热门,又容易让人混淆或忽略的接口小细节了。也许你之前也有所忽略,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你解决应用问题,或者让你以后挑选产品时更加知己知彼。当然,也还有些总结得不太详尽,或者比较偏门的接口也容易让人混淆。在此抛砖引玉后,也欢迎细心的MCer们继续发觉,并在MCPLive.cn上的DIY经验谈栏目发帖与我们分享。
需要注意的是,mSATA接口是会占用芯片组SATA通道总数的,目前多数英特尔主板的mSATA接口都为3Gb/s规格(SATA2.0),因为6Gb/s(SATA3.0)接口较少,基本都留给内置硬盘了。6Gb/s速率的mSATA更多地出现在AMD芯片主板或者笔记本电脑上。多数英特尔芯片组上的mSATA接口只适合用来安装辅助SRT的小容量、低规格SSD。不太适合安装类似三星830 mSATA系列之类的高性能迷你SSD,会阻碍设备性能发挥。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Thunderbolt,计划代号Light Peak,是由英特尔开发的连接器标准。早期使用光纤介质,后期与苹果公司共同研发改用铜线介质,以及苹果的mini DisplayPort一样的接口外形,能兼容mini DisplayPort设备。即Thunderbolt接口、线材同样可以传输视频与声音信号。
2011年,发布第一版T hu nder bolt,讯号线长可达100米,双向同步传输速度可达10G b/s。2013年发布的第二版,在Falcon Ridge芯片帮助下,同步传输速度上升至20G/s。英特尔希望在2020年时将它提速到100Gb/s,透过光纤线路发送红外线光讯号代替传统的数据线传输方式。让其成为电脑与其他装置之间的通用连接标准。未来一台电脑可装设数个Thunderbolt连接埠,提供不同的装置使用,也可直接连接到一个具有数种对外接口的装置上,用一种细长的线缆支援多种输入输出装置。Thunderbolt 技术采用两种通讯协定 ,包括用于资料传输的 PCI Express,以及用于影音信号的 DisplayPort,完整相容现有的DisplayPort装置。未来有望取代现行的其他总线或接口,如DVI、DisplayPort、SCSI、SATA、USB、PCIExpress、Firewire(IEEE 1394)与 HDMI等,实现PC对外接口的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