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在十多年前(1996年前后),苹果公司在历经辉煌之后陷入困境,曾被踢出门外的乔布斯也被请了回来,但苹果一直在为寻找一根“救命稻草”和新的突破点而苦恼。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1年11月,第一代iPod产品发布,此时距离第一台MP3播放器诞生已经过去了3年多的时间。那iPod又是如何突出重围并成为领军人物的呢?
新一代iPod Nano全家福
追根究底,友好的操作界面、创新的控制方式以及易用的iTunes软件都是不可忽略的元素;但更多人人认为,iPod不仅仅是MP3播放器,而是一种时尚产品。至今,iPod针对不同的群体已经拥有了Shuffle、Nano、Classic和Touch四大系列。据国外有关统计机构的估算,从iPod诞生至今已经成功销售出上亿台,这样的业绩足以让任何一家IT公司所侧目。
在设计MP3之初,Fraunhofer研究院并没有深入全面考虑到版权保护这一现在看来相当重要的问题。也正是没有版权保护技术,才使得MP3如此容易的被修改、复制和通过网络下载。但没有版权保护的MP3音乐对于诸如iTunes Store这类商业在线音乐发行服务商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乔布斯能允许一个人买首Chloe Agnew的《Waking In The Air》然后让100个甚至于1000人分享吗?因此,iTunes Store让自己所销售的MP3支持DRM格式,防止受版权保护的音乐被侵权,遗憾的是,大多数保护机制还是能被无情的破解。而近几年来,随着音频数字水印的出现,相信将会对音频产品的版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促使MP3诞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硬盘的存储容量有限,每GB存储成本居高不下而且网络带宽也不足以负载像WAV这样的无损压缩格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几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高320Kbps的比特率以前是MP3的长处(使用较低比特率压缩可以缩小文件体积),但在现在看来却成了一个短板——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听MP3觉得还算将就,但是当你静下心来换上高质量耳机或者音响时就觉得不可接受了。甚至有些人开始有了“过河拆桥”的念头。
能不能摒弃有损压缩的数字音频格式,而使用无损压缩的方式呢?所谓的无损压缩,顾名思义就是不会对原始的音频信号进行删减处理,在缩小文件体积的同时尽量与原始信号保持一致。仍然用刚才的例子,火车飞驰而过时,我们借助无损压缩技术以及高保真耳机/音响就可以听出那对情侣的窃窃私语。这一点是有损压缩所不能做到的,哪怕使用同样的耳机或者音响设备。
重担落在了APE身上,与MP3编码格式一样,APE也是一种对数字音频信号的编码方式,与原始的WAV文件相比,APE在保证音质一样的前提下,可以缩小一半的文件体积(压缩比2∶1,一张640MB的音乐CD,现在只要320MB就可以装下)。
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压缩就会有所损失,而压缩比高达2∶1的APE文件能够做到跟WAV一模一样吗?国外就有这样“好事儿”的玩家,他为了验证APE是否是无损压缩专门做了一个实验,首先是提取出WAV格式文件的MD5码,然后用Monkey’s Audio音频转换软件将WAV压缩成APE格式,后将APE格式解压成WAV后再次提取MD5码,得到的结果居然是压缩前后的MD码完全一致。看来APE是无损压缩所言不虚,类似的无损压缩格式还有FLAC等。
采用APE无损压缩格式的音乐越来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