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的风雨欲来让电视工业也受到重大启发,在极短的时间内,各大电视机厂商纷纷宣布将推出大屏幕3D电视,其中包括索尼、松下、三星、LG这些平板时代的一线企业。但与3D电影可以在片源上实现不同,现在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是2D拍摄的,3D电视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内容创建方面获得突破。
姑且不考虑这一点,我们先来看看3D电视机是如何实现的。早在十年前,DTI就曾推出过一款15英寸的3D LCD显示器:2015XLS,这款产品采用一种名为“自动双重拷贝(Autostereoscopics)”的技术,它其实就是利用一个内部TN面板来控制背光的开关,间歇性地照亮屏幕的奇数列和偶数列,并加上内部光学透镜的配合,终使得水平扫瞄线的 1、3、5、7 奇数列画面分配给左眼,2、4、6、8偶数列画面分给右眼,由此形成3D立体视觉效果。
除了DTI外,后来的飞利浦、夏普、三洋和三星公司都开发出类似的3D显示器,尽管实现手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采用相同的像素分列方案。这种方案的缺陷在于画面的水平分辨率只有一半,同时观看者的头部必须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偏离出这个范围就无法看到应有的3D效果,这个缺陷注定了像素分列技术不可能被用于3D电视领域—毕竟电视机的观看要求十分随意,你别指望家庭成员会整齐地端坐在屏幕的中央位置。
图9 DTI公司3D LCD显示器的技术方案:像素分成
奇偶两部分,生成的两幅图像分别对应左眼和右眼
“Active Shutter Glasses(主动式快门眼镜)”方案是3D电视的理想技术,它也就是3D电影中XpanD方案所用的技术,区别只是在于观赏的对象是LCD屏幕而非金属银屏。主动快门眼镜的原理非常简单:在眼镜左右眼内各内建了一个快速闪动的“黑屏”,当电视显示左眼的影像时,右眼镜片出现黑屏,将右眼遮挡,反之亦然。由于画面切换的速度极快,人眼会“认为”左右眼画面是同时出现的,进而产生立体视觉效果。这种方案可以保持电视机原有的高分辨率,但要求电视机能够以两倍的帧率播放画面,也就是必须将画面刷新频率从现时的60Hz提升到120Hz以上,如此方能减轻屏幕画面的闪烁感。不过这种主动快门式眼镜结构复杂,需要电池、黑屏驱动系统和电视画面的同步控制器,成本较高,这一点我们在介绍XpanD系统时便已谈过。
索尼在今年的CES上展示了一套完整的“主动快门眼镜”解决方案,除了电视机本身外,它还带来了用于同步眼镜的红外发射器和专用的快门眼镜,不过展示的只是原型产品。索尼表示,3D电视正式上市时,红外发射器将直接整合于电视机内,眼镜也将重新设计。值得一提的是,索尼采用PS3作为演示平台,3D游戏的画面效果更具冲击力,这将反过来显著提升PS3的吸引力。
NVIDIA早先推出的3D眼镜其实也采用了相同的技术,但NVIDIA的眼镜是与显卡输出同步的,而非与屏幕同步,由于不同的显示终端会在反应速率、残影、电子回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当视频信号转化为画面显示时,与同步信号已经会产生微小的偏差—虽然这种偏差非常微小,但足以对3D立体画面的营造产生负面影响。与此相比,索尼认为自己的方案在于能够与屏幕同步,可以获得更完美的同步效果。索尼计划在今年6月份推出两款3D电视产品,其中40英寸型号售价大约为3200美元,46英寸的型号售价3888美元,都相当昂贵。
三星公司在3D电视的推出方面比索尼快了一步,在今年3月初,三星电子就推出LED TV 7000和LED TV 8000系列3D电视机,两个系列均包含46英寸、55英寸规格,并采用240Hz的高刷新率液晶面板,响应时间在4ms之内,性能颇为出众。同样,三星的3D方案也是通过快门眼镜,这项技术其实已经非常成熟,只不过眼镜价格较为昂贵:一副的售价大约为150美元,家中有几位成员,就必须准备多少副这样的3D眼镜。
3D电视能够达到何种效果,真正的关键在于2D内容到3D内容的转换。无论索尼还是三星抑或是其他厂商,都必须在3D电视中设计一套强大的视频转换系统,将数字视频流转为3D化的影像。这套系统的核心是专用的数字图像处理器,这也是3D电视机成本高于普通电视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10 索尼即将推出的3D电视系统,观看者需要佩戴
专门的眼镜,其技术方案与XpanD影院系统相类似
3D电视机的出现意味着平板电视机正焕发第二春,以往人们认为从液晶电视的未来之路就是升级到色彩更出众的OLED电视机,现在这种情况出现了转变:3D电视机毋庸置疑将成为未来十年电视机业的主导。但国内的用户很有可能与国际潮流再度脱轨,罪魁祸首就是数字电视标准不统一。
众所周知,我国的数字电视是以机顶盒的方式进入家庭的,机顶盒将接收的数字信号转为模拟信号,然后再输入电视机的模拟端子中。如果你花了大价钱购买了3D电视机,便会发现只能给电视机输入模拟信号,否则就无法收到电视节目;但第一代3D电视机都只针对数字视频信号进行转换,无法处理模拟信号。
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在3D电视机内额外设计一套模拟-数字信号转变系统,预先将模拟视频信号转为数字信号,经由3D图像处理器转换后形成输出。这样做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同时电视信号将经历“模拟-数字(电视台-卫星)、数字传输(卫星-基站)-数字-模拟(基站-机顶盒)-模拟-数字(3D电视机)”的反复转换,你可以想象,再优秀的算法也难以抵消信号的失真。
我们现在发现,3D电视面对的困难远比3D电影来得大: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都还是模拟的,3D摄制标准根本无从谈起;同时3D视频转换格式也还无标准可行,所有这一切都还在襁褓阶段。众所周知,高清花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才进入平常的家庭中,3D电视要想广泛普及恐怕也非一时之功。当然尽管道路曲折,前途却是光明的,在标准缺失的情况下,电视机厂商会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对此我们仍然满含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