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Live > 杂志文章 > 广东贵屿电子垃圾调查实录

广东贵屿电子垃圾调查实录

2009-06-30《微型计算机》记者《微型计算机》2009年6月下

金钱与毒药之间的选择

明知污染严重,却仍不肯丢弃这要命的产业,究竟是什么吸引着这里的人?

经过我们此次的调查了解,一吨电子板卡,可以分离出129.7千克铜、0.45千克黄金、20千克锡,总共值7000美元。因此对这些电子垃圾进行不需要先进技术、设备、成本低的手工拆解是非常有利可图的,且始终不用担心原料供应问题。

预计全球每年会产生2000~2500万吨电子垃圾。根据不完全可靠数据显示,贵屿镇年拆解量高达155万吨,其中大概130万吨是通过香港、南海等港口地走私入境的“洋垃圾”。每年它们给贵屿镇带来了15.6亿元的产值,为中国各产业提供了150万吨的各类“再生”原料(主要包括各类金属、塑料和废旧电子元件)。发展到现在,这个诱人的产业已经吸纳了数万人参与其中。

因为电子垃圾拆解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当地人不愿意放弃这块有毒的金矿。在贵屿镇,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地位差异很大—或许是数年前到这里时采访时间太过紧凑,这是当时记者所没有感受到的。大部分本地人通过拆解电子垃圾获得了初的资金积累后,自己都远离了有毒的电子垃圾,他们大多是工厂主、作坊主,极少本地人愿意参与到具体的拆解工作去。拆解工作几乎全部由外来人承担,本地人付给外来农民工一份微薄的工资,这成了外来工在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拆解业相关的几乎所有的体力工作,比如转运、装卸货物,也几乎全由外来人来承担。采访中,操着外地口音的工人们提得多的就是“挣钱”二字,“烧板”一天只要干10个小时,就可以挣到100多块钱。

这些外地农民工一般租用当地人的老房子,没有自来水,基本靠买几块钱一桶的水喝。当地的水污染依旧很严重,很多依旧没有自来水的村落还是依靠地下水,井水维持日常生活,而这些地下水源已经直接被有毒金属和化学品污染。记者在离开时,从车窗中仍数次看到这样的景况:一些妇女和儿童就在已经有些发黑的水塘里洗衣服和食物,沿岸还堆有显示器外壳和板卡残料。

贵屿的希望与救赎

2004年1月7日,广东省环保局批准贵屿镇设立国内废旧五金电器拆解中心;2004年11月8日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贵屿镇建立该部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示范工程项目;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贵屿镇为“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5年12月9日省科技厅批准贵屿镇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

近年来,贵屿镇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同时投入1亿多元,清理疏通河道45.3公里,改造铺设镇道、村道水泥路面,建设公园、绿化景点4个,面积70多亩。

2009年,贵屿镇政府将积极推进建设示范基地首期工程—废旧五金电器拆解中心,投资3亿元,总面积1500亩左右,拆解中心分为拆解处理区900亩 、加工利用区460亩 、污染控制区50亩和建设管理区90亩四个互相配套区域。预计拆解中心建设完成后,实现年拆解废旧电子电器达14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年实现利税总收入5亿元以上,更主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由小型分散拆解带来的污染问题。

小镇上的一些人对贵屿的明天仍充满希望,他们告诉记者:相比于以前,贵屿环境正在好转,辖区的龙港、渡头、仙马、新厝等四个村先后被评为全省的生态示范村和文明村;而且已经有7条河流被清污和疏通了,河水比以前绿了。

5年的时间,贵屿并不是没有尝试改变,但已经成型的产业链和巨大的收益,使得这里仍无法摆脱那浓重的阴影。相比5年前,尽管自从我国2004年明令禁止进口11类废电器后,贵屿镇的进口“货源”开始减少,而由于我国家电产品进入报废高峰期,约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电冰箱、600万台洗衣机、1000万台电脑即将报废,贵屿的上游材料来源重心逐渐向国内转移,因而这里依然“生意兴隆”。

而相对于贵屿电子垃圾泛滥成灾,国内一些电子垃圾循环利用企业却正面临缺乏原材料开工的窘境。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都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得到政府认可的处理中心存在,但是由于回收体系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这些处理中心大多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

从正规回收处理企业的角度来讲,国内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市场,相当于是专业电子垃圾处理企业和非正规电子垃圾处理从业者之间的博弈。目前电子垃圾处理企业运转大的困难之一还是回收的电子垃圾量不足。与小商贩们走街串巷收集相比,正规回收处理企业几乎不存在现实的优势。

在IT行业,厂商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制造、包装和使用过程中的环保,以此带来的差异化竞争同时也获得了公益效果。但在回收方面,勇于承担者却寥寥无几。而消费者则大多只看到卖掉废旧电子电器的利益,对于它们的终处理方式和将给环境带来怎样的伤害却并不在意,这也是中国目前环保基础建设的难点之一。

总的来讲,环保尤其是垃圾回收,需要国家政府、制造厂商、正规回收处理企业和消费者共同的努力。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就必须先建立起一个正规的的回收渠道,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为基础,以专门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以制造商责任的强制承担为依托——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刻不容缓!

分享到:

用户评论

共有评论(5)

  • 2009.07.13 10:32
    5楼

    血淋淋的事实啊!我感觉 焦点访谈都应该报道下。 可后来又想想,即便政府阻止了,他们还是会埋怨政府说把他们的工作(经济收入)弄没了。 环保,任重而道远啊,我感觉我们还是要主动的去节电作为重点,比如材料环保,节能高效的产品等,不要依赖着每天减少使用量来实现环保(不必要的浪费当然要杜绝),因为例如冰箱买来就是要一直用的啊,不能说为了环保每天少用5小时冰箱吧。电子产片要能在满足消费者的同时做到环保,而不是降低消费者的需求去环保,或者为了满足消费者而不顾环保。

    (0) (0) 回复
  • 2009.07.08 16:27
    4楼

    感觉应该放到科技博览里放一期,多做些电视报导。

    (0) (0) 回复
  • 2009.07.02 20:39
    3楼

    没想到就在身边,呼呼~对这类调查很感兴趣~

    (0) (0) 回复
  • 2009.07.01 22:54
    2楼

    监督力量不够,上有对策,下有政策的惯例,再加上劳动力的充裕和生活所迫,这种地方的存在看来是无可厚非的。即使是违法的、损害性极大的存在,在中国,环境方面的违法成本太底,法律的实施又常常在现实压力的阴影之下。太令人失望了,MC的此篇报道,让人觉的为了中国的明天,我们都需要为之努力~~

    (0) (0) 回复
  • 2009.06.30 18:01
    1楼

    MC的这期报道,有点像一些新闻周刊。难道MC以后要设置一个特别介绍这些内容的版面,有点期待。

    (0) (0) 回复

用户名:

密码: